2015年1月7日 星期三

杏蘇散與小青龍湯

杏蘇散:

成份:紫蘇葉、桔梗、大棗、半夏、枳殼、橘皮、茯苓、甘草、杏仁、前胡、生薑

出自:溫病條辨

燥傷本臟,頭微痛,惡寒,咳嗽,稀痰,鼻塞,嗌塞,脈弦,無汗,杏蘇散主之。

溫病條辨上的說法是,杏蘇散主要治「燥症」,但咳嗽、痰稀、鼻塞等症狀,又和小青龍湯的症狀類似。


小青龍湯:

成份:麻黃、桂枝、白芍、甘草、乾薑、細辛、半夏、五味子

出自:傷寒雜病論金匱要略

咳逆倚息,不得臥,脈浮弦者,小青龍湯主之。

此句的白話大意是,患者躺臥的情況下,咳得更厲害,而脈象是浮弦脈。

傷寒,表不解,心下有水氣,乾嘔,發熱而咳,或渴,或利,或噎,或小便不利,少腹滿,或喘者,小青龍湯主之。

此句的白話大意是,患者受風寒,表症沒有解除,發熱(未必是發燒)咳(喘),想吐卻吐不出什麼。

心下有水氣、少腹滿、小便不利指的是人體水液運行失常,積聚於胸部與上腹部,無法正常由小便代謝出體外。

套用在感冒症狀上,通常伴隨著流淸(或濁)涕,想吐卻咳出白痰或涎沫。


傷寒,心下有水氣,咳而微喘,發熱不渴,服湯已渴者,此寒去欲解也,小青龍湯主之。

此句的白話大量和上句類似,但提到喝了小青龍湯後會覺得渴,代表傷寒快好了。至於為什麼會渴,主要是方中的麻黃、細辛等熱性藥材所致。

傷寒論及金匱要略的說法很精闢,也讓後世的醫者在面對風寒患者時,常以小青龍湯加減,往往產生不錯的療效。
現代中醫則以科學中藥小青龍湯配合其它的方劑,如:葛根湯、定喘湯、蒼耳散,或是單方的連翹、板藍根、桔梗等。

歷來均有醫家對是否任何風寒表症,均要使用小青龍湯提出疑問。如我元旦和兒子參加學校的九份健走活動,下山後我倆均出現風寒症狀,但兒子比較嚴重,明顯的小青龍湯症,而我只是頭痛無汗、微鼻塞、咽乾痛,微咳,沒什麼痰也沒什麼鼻涕,難到也有用小青龍湯這麼重的藥?於是我參考網路上眾多名醫的見解,決定試試杏蘇散。

以下是我為自己開立的方劑:

杏蘇散          4
蒼耳散          4
川芎茶調散  4
連翹              1.5
板藍根          1.5
穿心蓮          1

上藥兩天份,一日分四次服用。

兩天後症狀緩解了大半,頭不疼了,喉嚨也不疼了。仍有鼻塞咽乾的,微咳的症狀,復開立方劑如下,重用杏蘇散,去穿心蓮改以魚腥草代替。

杏蘇散     6
蒼耳散     4
連翹         1.5
板藍根     1.5
魚腥草     2

上藥兩天份,一日分三次服用。

服了一天份後症狀全消。

可見杏蘇散主要是解除較小青龍湯症為輕的風寒症狀,而且效果不錯。至於溫病條辨中「燥傷本臟」的原意為何,恐怕還要深究。

沒有留言:

張貼留言

注意:只有此網誌的成員可以留言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