五更瀉又名雞嗚瀉,顧名思義,就是患者會在清晨4-6點時醒來上廁所,而且有腹瀉的情形,伴隨著腹部疼痛,而且通常會有解不乾淨的現象,所以通常得跑3-5次廁所,通常解乾淨後,腹痛的情形就緩解。
我個人也於2017年4月間的某一天,發生這種病症,本來也不以為意,到了5月,狀況比較嚴重,而且平日也會覺得上腹部(胃)有點悶悶痛痛的感覺。
本來以為可能是胃潰瘍,但胃潰瘍通常不會五更瀉,所以決定從標、本兩方面著手。
先從「標」著手,緩解五更瀉。
依照古代名醫的解釋,五更瀉主因是「腎陽虛」,合併飲食失調。我飲食習慣很正常,中午帶自家餐盒而不外食,且無暴飲暴食的情形,所以胃部不舒和飲食失調因為沒關係,消化不良倒是有可能。五更為一天中陰陽轉換之時,腎陽不足,造成人體內陰氣降不去,陽氣升不起來,連帶腸胃得不到溫暖,本來該正常排出的糞便就變的很稀,如同腹瀉一般。此外,和脾虛亦有關,腎主水、脾主土,所謂「水來土淹」,脾虛也會造成便溏(糞便不成形)的情形。治療脾虛便溏第一方劑就是參苓白朮散。
醫書上有一劑 - 四神丸,以吳茱萸、肉豆蒄、五味子、補骨脂,配合生薑、大棗,此方專治五更瀉。但台灣沒有一間藥廠有製此方劑,本來要買單方來調配,但顧及吳茱萸單方價格暴漲,200G要550元,且吳茱萸有毒性,劑量不好拿捏,又不能久服。故只以單方五味子、肉豆蒄與補骨脂配合複方使用。畢竟不能為了治五更瀉而中毒或傷身。
再從「本」著手,緩解胃部不舒。
胃部不舒,可能和心情也有關係,從疏肝解鬱著手。提到疏肝解鬱,常用的方劑就是加味消遙散。就算我的判斷失誤,久服此方對身體也沒什麼壞處。除了疏肝解鬱之外,平胃散本來就是傳統上治療消化不良與腸胃不適的主劑。而止痛單方,最常用也最好用的就是延胡索。
以下是我調出的方劑列表與一日劑量。一次服6G,一日3-4服。
平胃散 6G
加味逍遙散 4G
參苓白朮散 4G
延胡索 1G
五味子 1G
肉豆蒄 1G
補骨脂 1G
如此合方吃了三天,五更瀉的現象就改善了,至於受心情影響的胃部不適,或許還得靠環境轉換再配合藥物,進行最根本的治療。
沒有留言:
張貼留言
注意:只有此網誌的成員可以留言。